
拜將台
作者:魔金
更新時間:2018-04-11 00:22:25 [共70章]
最新:第 70 節
政和元年春,“宦官王爺”童貫奉命出使遼國以賀天祚帝之生辰。回京途中,聽聞出身燕雲的遼國光祿卿馬植獻計,勸誡大宋收復故土。童貫心中竊喜,妄想以此邀功,於是,囑咐馬植暫留遼國,見機行事。
三年之後,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因為不滿遼國統治者的壓榨,於白山黑水間起兵反遼。幾年之內,其金戈鐵馬所向披靡,凌厲的攻勢令日暮西山的遼國潰不成軍。馬植認為時機已到,南下叛逃至汴京,得徽宗親見。朝堂之上,一番動人説辭使得汴京君臣們怦然心動。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僅是消除中原腹心之患的赫赫武功,更是解救宋氏子民於水火之中的壯舉。欣喜不已的趙佶並未深思熟慮燕雲故地的民情地俗,即賜馬植國姓,改名趙量誑諉,封秘書丞。雄心勃勃發誓在本朝做成此事。
其後,大宋君臣被想象中虛幻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冒失地作出與遼國背盟之決定。
重和元年,宋遣使者渡海至金國謀求結盟。兩年後,又遣特使趙量誑諉再次前往金國,商議南北夾擊滅遼大事。經過討價還價,宋金簽定了合約,即為“海上之盟”。
宣和四年早春,十五萬宋軍浩浩蕩蕩踏上征程,卻被窮途末路的遼軍屢次擊敗。為逃避兵敗罪責的總領兵童貫秘密派遣使者連夜趕往金營,請求出兵燕京。此年冬,金軍一舉攻下燕京,逼迫趙佶增加百萬貫“代税錢”以抵“贖回”燕雲的財貨,徽宗無奈應承。此時,一早決定南侵的金軍已將被汴京文武官員視為異己的燕雲宋民編入自己南下的軍隊。而大宋在約定中對金國多次拖欠,屢屢爽約,亦給了金軍侵宋的最好藉口。面對滾滾而來的鐵騎,擁兵自重的燕雲守城降將郭藥師再次臨陣背叛,成為金軍攻宋的先鋒軍。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大宋都城東京汴梁被金軍攻破。次年,金人挾徽、欽二宗北上,史稱“靖康之恥”。
而故事,即是發生在這樣一個既充斥着背叛、征戰、殺戮,又充滿着勇氣與希望的時代……
寫在文後:
拜將台的故事由幾場戰役串聯起了主要情節,雖説是虛構,卻皆有史可據,而那些歷史事件亦然。因為寫拜將,去細細翻看了許多有關於宋、遼、金之間的真實歷史。每每看完一些掩上書卷,心底總是難忍唏噓。宋,那樣一個好時代,那麼輝煌的文學科技,擁有那麼多激情的人物名士,卻最終逃不出歷史的輪迴洗滌。從而想到,戚少商與顧惜朝活在那樣的歲月裏,究竟是幸亦或不幸?然而這些所有,又有誰能説得清道得明。
從去年五月中慢慢寫到今年的五月,算上之前廢掉的原稿、最後的修改、重寫,拜將斷斷續續也寫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十六萬五千字雖説不多,但是一個個從鍵盤上敲到電腦裏,或許僅僅只是為了我心底最想對包子和小顧説出來的一句話。而那句話,就藏在了拜將終章的故事裏了~~笑。
寫文就像一個孤獨的旅人去走一段完全陌生的旅程。沒有勇氣,就不可能出發。沒有堅持,亦不可能到達。犢誑詰行者無疆,然而,有形的世界總有邊界,而心的天地卻是浩瀚無垠的。我只想説,留下我所走的每一步,走好我腳下的每一步,一路走來不覺遺憾、沒有後悔就是我的堅持。